产蛋后期,如何避免这几个养殖误区?

发布时间:2024-05-08        来源:鸡病专业网

  蛋鸡饲养管理上,如产蛋率低于85%,一般视为产蛋后期。此时,个别养殖户易出现懈怠心理,忽视鸡群生理机能下降等因素,容易出现产蛋率急剧下降、鸡蛋质量不理想等现象,造成经济效益损失。

  误区一:忽视产蛋后期的防疫管理,环境管理,造成疾病风险加大。

  正确措施:

  首先要关注抗体水平的变化。一般在产蛋后期鸡群不再进行免疫,但抗体水平处于逐渐下降阶段,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逐渐减弱,具有引发传染病的风险。养殖朋友必须定期监测抗体,根据抗体水平变化适时补免,保证抗体水平均匀有效。

  其次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,加强鸡舍的环境卫生及带鸡消毒。舍内每天进行卫生清理,避免因羽毛、粉尘等杂物污染饲料,为鸡群提供干净的采食环境,避免条件性疾病发生。带鸡消毒,正常情况下,鸡舍每周消毒一次,周边环境不稳定时可每周消毒2~3次,同时药物浓度加倍;冬季中午气温较高时消毒效果最好。消毒剂要选用广谱、高效、无毒、无副作用且粘附性大的药物;为避免产生抗药性,应选择两种以上不同剂型的消毒药交叉轮替使用。

  产蛋后期鸡群对应激更加敏感,需重点关注换料过程、免疫、天气变化、日常设备维修和进舍人员变化等。并做好环境温度管理预案,时刻关注外界温度变化,根据变化随时调整舍内通风情况,减小温度变化对鸡群造成的应激,冬季保证最小通风量,夏季控制鸡群体感温度。

  误区二:忽视产蛋后期的体重管理,没有采取控制体重的有效措施。

  正确措施:

  产蛋后期随着鸡群日龄的增加,蛋鸡生理机能逐渐衰退,肠道对营养物质(钙、微量元素等)的吸收能力下降,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能力降低,蛋鸡容易脂肪堆积,导致产蛋率、蛋品质量下降,但采食量增加,如果仍按产蛋高峰期的日粮配方饲喂,会导致蛋鸡的体况过肥,产蛋性能快速下降。

  需采取科学的“菜单式营养供给”:

  针对在产蛋后期、不同条件下的营养标准,结合鸡群采食规律,匹配产蛋后期料;自配料时应适当提高钙水平、降低磷水平,钙的每日摄入量应在4.5克以上,有效磷的摄入量在385毫克/天左右。同时添加维生素D3促进钙、磷的吸收。

  实施“顿服”式饲喂,每天要根据不同品种、不同周龄、不同季节下的日耗料量,分3次饲喂给鸡群。通过定时、定量饲喂,使鸡只产生正常的空腹感和充实感,刺激鸡只采食欲望,使肠道活动保持规律,促进机体健康。

  定时:依据鸡群的采食高峰规律,制定不同季节饲喂次数和饲喂时间。以密闭式鸡舍15000只鸡为例,一般喂料时间为6:00/10:00/16:00,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季节或光照时间灵活调整。

  定量:依据不同品种、日龄和季节,参考日耗料标准,确保鸡群采食量在标准范围之内。

  均匀:确保每层笼位均匀,笼与笼之间没有空笼,若出现笼位鸡只不匀时,要及时进行补鸡,防止发生饲料堆积造成变质和采食量不均。

  空槽:每天保证至少一次空槽,每次空槽在0.5小时左右。

  根据环境因素调整采食,相对标准环境温度采食量,低于18℃环境温度的“京红1号”采食量增加4克,一般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;高于28℃环境下采食量降低2克,一般为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。外界气温低时,可通过调整鸡舍温度来降低采食量。在满足鸡群最小通风量的基础上,适当的提高鸡舍温度,可使用间歇式通风方式,在保证鸡舍的换气量和温度的稳定性的同时,提高鸡舍的温度,以降低鸡群采食量。

  建议养殖朋友每隔半个月要进行一次鸡群称重,称重比例为1%,及时掌握鸡群体重,更好地进行饲喂管理的调整。

  误区三:在产蛋后期,不及时挑出寡产鸡,影响养殖效益。

  正确措施:

  产蛋后期容易出现寡产鸡,多为体重明显减轻、体质较差,不易恢复产蛋机能。建议养殖朋友定期挑出寡产鸡。

  日常根据鸡群体貌和行为进行赖鸡挑选。对鸡冠肉髯颜色苍白,或发黑或发绀;鸡冠肉髯形状偏小、瘫倒、坏死或萎缩;羽毛逆立或羽毛暗淡无光泽;皮肤有外伤、凸起或者结节;眼睛流泪或有异物;鼻腔有粘液;喙有外伤;爪子干枯并失去色泽;精神状态欠佳和发愣;跛行、甩头和伸颈的蛋鸡进行淘汰。

  平均产蛋率低于标准产蛋率5%以上时,需要进行群体寡产鸡挑选。每天捡蛋前,对所有笼的产蛋进行记录,连续记录4天,记录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。统计出现过一次100%产蛋率表明笼内鸡群具备产蛋能力,不能淘汰;对未出现100%产蛋率的笼计算平均产蛋率,从低到高排序,将平均产蛋率低于50%的鸡只列为备选淘汰寡产鸡。将备选淘汰的寡产鸡单笼饲养,每天观察记录单只鸡的产蛋情况,连续2天无产蛋行为的鸡确定为寡产鸡,可以淘汰。

  来源:智慧蛋鸡,作者:苏仓、刘瑞巧